世预赛,伊下课能否解围?中国足球需降低期待,正视现实。

2025-03-26 03:12:00

关于中国足球的舆论环境,总是不乏跌宕起伏的情绪变化。每次的赛果都能引来广泛的讨论与评论,恰似近年来备受争议的伊万科维奇。他在首次出任国足主教练之时,于十八强赛初段遭遇三连败,被冠以“老骗子”之名。然而,随着连胜印尼和巴林,他的名声又迅速被捧为“老神仙”。然而,当再次面对日本、沙特、澳大利亚的比赛时,又遭遇一波三连败,随之而来的便是“老混子”、“老糊涂”等负面评价,甚至“伊万何时下课”也成为了热门话题。

然而,0比2不敌澳大利亚队的结果,其实并未构成致命的失误。尽管印尼队在今晚主场以1比0战胜了巴林队,中国队在面对澳大利亚的比赛中无论是平局还是失利,都不会对小组出线的总体形势产生决定性影响。为了晋级附加赛,中国队必须力争在六月份的最后两轮对阵印尼和巴林的比赛中取得全胜。此时讨论换帅问题显得颇为可笑,因为频繁的教练更换只会给新任教练带来与队员之间互相熟悉的难题,缺乏足够的时间进行磨合。

当然,这场比赛的失利确实让中国队失去了直接晋级2026年世界杯的机会。但这本就不应是国足的目标。以目前的实力来看,直接晋级世界杯无异于异想天开。就在九个月前,中国队才凭借新加坡守门员意外出色的表现勉强战胜泰国队,进入十八强赛。即使在分组抽签结果揭晓时,乐观的期待也只是希望跻身小组第四名,参加附加赛而已。从何时起球迷开始期待直接晋级世界杯了呢?或许是连续战胜印尼和巴林给了人们一些非分的幻想。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两场比赛的胜利同样充满了偶然性,并不代表真正的实力。

中国足球的现状或许正在逐步向上发展,但仍然处于低谷之中。仅仅依靠归化塞尔吉尼奥、拥有王钰栋这样的球员,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这只是一个杯水车薪的举措。十八强赛就如同一个镜子,反映出中国队的现状。尽管在某些比赛中能打出自己想要的内容,如对阵沙特队的上半时以及这次对阵澳大利亚队的下半时等片段,但足球比赛是一个整体,仅凭45分钟的精彩表现并不能决定最终的结果。在高强度比赛中无法保持稳定性,这就是整体实力不足的表现。

我们不能将足球比赛割裂成一个个片段来解读。碎片化的比赛分析只会加深错觉。例如塞尔吉尼奥虽然有过威胁性的射门,但他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整场比赛中他触球次数有限,事实上他很难拿到球,因为他的身后没有足够的输送者。王钰栋在中场中路的一次穿裆过人确实展示了他的突击能力,这是目前国足队内罕见的。但在成年国际赛中,他的表现与在U20亚洲杯时有所不同,因为比赛的强度完全不同。两个失球都是由于中国队员的低级失误造成的,虽然看似可以避免,但这样的失误并不是只有这一次。即使避免了这一次,下一次还会有。

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里,足球舆论会迅速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对于伊万科维奇和犯错球员的批评并不能改变中国足球的现状——我们仍处于新老交替的尴尬时期。年轻的新星需要更多高水平比赛的磨练机会,而中生代的球员在联赛中的出场时间也并不多。俱乐部的核心角色大多由外援担任,即便如今的外援质量与过去的金元时代相比有所下降。

面对现实,放低期待才不会失望;放弃幻想才能有勇气面对挑战到底。无论最后两轮十八强赛的结果如何,“战斗”应该成为中国队唯一的目标。“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这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